最近,国内知名车企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%的邮件被披露出来,引起热议。无独有偶,报道称上汽大通也致信供应商要求降本10%,并称“卷成本”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,汽车行业更猛烈的价格战看起来不遥远了。
说起降本,各类产品在方案成熟稳定之后,都会有逐年降本的要求,但像现在这样无差别10%的降本幅度,足见竞争已经更加白热化。而对于IC从业者来说,不仅是会面对终端的降本,原厂端的各种举措,也都有很大影响。特别是在三季度财报陆续公布之后,原厂业绩都还在寻底,势必会做出相应调整。
可以看见,ST和ADI分别作为MCU和模拟领域的巨头,最近就有不少动作,这些措施首先都是以往战略的延续,但在当前新背景下又都有新的意义,同时也显而易见,会给下游的代理分销渠道和应用端产生重大影响。
ST推本土生产,原本的老师当学生
前不久,意法半导体(ST)宣布将通过华虹半导体生产40纳米MCU产品,计划2025年底正式投产。ST制造主管表示,“在其他地方生产芯片都意味着错过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”,并补充说,“中国走得更快,如果你不在,就无法及时做出反应。”
从这一表述可见,国内市场高强度的竞争和产品的快速迭代,使ST必须推行本地化生产,方能追赶竞争节奏。ST的这一战略,与本土汽车市场陆续经历多轮价格战,以及降本诉求的愈发严格直接相关。此外,供应链的全面本地化,也是车企确保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,特别是在汽车智能化的今天,芯片更是需要首先确保供给稳定的重要物料。
对于ST的重要战略转变,ST的CEO也表示,“传教士的故事结束了”。以往,是ST等海外企业带来先进的产品和丰富的软硬件生态,但随着国内市场发生重大转变,原来的“老师”现在则是要反向吸取经验。特别是ST在国内市场份额下降、MCU销售额同比大降4成以上的现实下,更是需要贴近本土化的转变。
国际大厂的产品转至本土生产,物料供应的时差、地差不复存在,ST要与众多日趋成熟的本土企业站在同一台面竞争,可以说汽车相关的物料基本不再会有高价出现,且车企选择变多,对芯片供应方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多,这其中也包含价格诉求。
原厂从扩产,发展到如今的本地化生产,总的供应规模越来越强,产品单价也会越来越低,如此留给分销、代理渠道的利润空间也会愈发狭窄。另一方面,原厂降低成本的诉求,也会反应在分销渠道的运营上边,从ADI最近的动作中,既可以看出推行直销的固有战略,也能察觉一些新的变化。
ADI精简渠道带来的思考
最近ADI在英国和EMEA(欧洲、中东和非洲)地区都削减了分销商,其中英国分销商Anglia在失去合作后强烈表态,强调其服务的重要性。但问题在于,原厂精简分销渠道已是很长时间以来的趋势,而当前出于挽救利润水平,也会更倾向于精简渠道。
再往前追溯,ADI在今年4月还变更了与Arrow的合作模式,后者将不再承担需求创造方面的职能,只作为ADI的Fulfillment代理商,承担订单、物流等基础职能。ADI还鼓励客户接入自有的eShop商城及销售团队,可见原厂需要更大程度地直接服务客户,以更好地把握终端需求信息,并掌握物料流向。
综合两件事来看,原厂需要在全部销售中获取更大的话语权,而更加充分地掌握终端需求信息,这也将促进日后更为深入地、并且是面向更多客户开展直销。特别是对于大客户,直销必将带来更高效率和利润。
而在本土市场,直销同样是国产原厂更为倾向的模式,特别是对车企等大客户来说,直销确实更有效率,更能保障产品质量并有利于技术支持。最近两大车企的降本举措,必然也对芯片方面有所影响,加强与原厂的直供关系,显然有利于成本的降低。
而在生意更多被直供模式把握的情况下,代理、分销商的生存和发展,要靠自身的长期积淀,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创新。除此以外,做出适当的取舍也是必要的,在当前形势下,确保能拿到手的利润,比做大规模更重要。
三大趋势之下的增长逻辑
物料供应方面,原厂从自主扩产到在地化生产,供应规模越来越大,时差地差也也趋近消失。代理分销方面,原厂推行直销,削减中间环节提升利润,并直接掌握需求、产品流向、客户信息等重要数据。终端层面,价格战频频上演,利润空间愈发狭窄,降本诉求与日俱增。
三大趋势下,芯片代理、分销的生意如何开展,难以再用普遍的答案概括,唯有充分把握细分市场,发展个性化竞争力,才能博得发展前景。本土市场虽然竞争愈发激烈,但国产替代方兴未艾,巨大的变化中,往往会有好的机会。如何开发出更好的商业模式,在推动原厂产品应用的同时,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,值得代理商与分销商仔细思考。
发表新评论
您还未登录!登录后可以发表回复
文章评论 0人参与